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走向均衡的文学图景

2019-12-20 09:49:20 来源:互联网 阅读:0
【摘要】近些年来中国文化包括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译介和研究日益增多。然而,作为学术交流和文化交往的海外译介、研究,与作为权力话语和从文化政治的立场出发的海外译介、研究,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清

近些年来中国文化包括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译介和研究日益增多。然而,作为学术交流和文化交往的海外译介、研究,与作为权力话语和从文化政治的立场出发的海外译介、研究,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区别,始终是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的关键之一。随着中国国力增强,作为学术交流和文化交往的海外译介、研究正在日益发展,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使得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图景逐渐走向均衡,而这种均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走向均衡的文学图景

“请过去”与“走出去”

第一个方面,是主动“走出去”与被动“请过去”的日益均衡。中国当代文学主动“走出去”的历史,可以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外文局创立的《中国文学》(英文版)。这份杂志以向世界各国翻译和推介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及作家为主要任务与目标。身处冷战氛围,《中国文学》可以说是社会主义中国通过主动介入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进而试图掌握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的主动权的尝试与产物。然而,由于多种原因,《中国文学》影响寥寥。20世纪80年代以后,海外传播的主导方式逐渐转变为被动地“请过去”,即由海外自主地选择、译介和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作家作品。以英译为例,据刘江凯2012年统计,中国当代小说60部英译作品中,中国大陆出版13部,海外出版机构(特别是美国和英国)则出版了43部。海外成为译介中国当代文学的主导性力量。

不可否认,这种海外被动“请过去”存在一些后果,表现之一是海外译介与出版具有高度的选择性。一方面,海外译介高度依赖译者的个人兴趣,例如葛浩文之于莫言、杜博妮之于北岛。此外,译者大都选择能够或易于被翻译为目的语的作品,而对于语言上难以翻译的作家作品,如贾平凹的小说,则翻译不够。另一方面,海外出版商倾向选择市场接受度高且易于被当地读者认可的作品出版,《上海宝贝》和《狼图腾》在海外的惊人畅销足以证明其销售策略的成功。

然而,更重要的是,在意识形态壁垒依然清晰可见的情况下,海外译介往往会有意地选择那些符合或可能符合译者的意识形态及其对当代中国想象的作家作品。例如,他们往往更为偏爱那些批判当代中国的作品。简言之,海外译介所建构出的当代文学图景,往往与国内有相当程度的差异,我们不能不深思这种差异背后的意识形态因素。

近些年来,尽管被动“请过去”依然盛行,但主动“走出去”也重新受到重视。不少中国文学翻译工程或计划正在进行,例如“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2004)、“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2006)、“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2009)、“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2009)、“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2010)先后设立。这些项目的特点是:目的明确、计划具体、资金充足,以制度性的力量来实践中国当代文学的主动“走出去”。其他主动“走出去”的方式还包括:各高校海外中国研究中心的设立及系列工作,政府以基金形式资助海外机构的翻译,国内出版代理人与海外机构的积极合作,民间翻译的跨国合作等。


推荐阅读:叶紫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