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终端从一个靠运营商出货的终端厂商,一跃成为了今天的手机市场大鳄,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发展到今天有机遇,也有努力。本文将从市场角度为你解析华为终端是怎么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
狼性文化
狼性文化是华为从一开始就倡导的,上到任正非,下到基层员工,深入每个人的骨髓。所以你会看到华为的员工上班到晚上十点以后是常态,经常有过劳死的,有这种理念加上绩效激励,让每个员工都战斗力超强,想不努力都难,即便是高管,做得不好,随时有被下课的风险。
华为的目标很明确,要销量和利润。有占有率才有市场的话语权,要有高端产品才能有所利润。显然为运营商贴牌低端机,不是华为所想要的,虽然量比较大,但是利润低。当中兴、酷派、联想还沉浸在运营商定制机中无法自拔时,华为就决定要做高端机市场。
精品化策略
要做高端市场,对于一个过去只做运营商市场的厂商来说,没有渠道,没有知名度,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所幸的是在市场上有苹果三星这样的先行者,有可供学习的对象。
要脱离运营商形象,需要一定的品牌认知,看到三星“Galaxy S系列”及“Galaxy Note系列”的成功。华为也成立了手机品牌“Ascend”,确立要做精品化产品的方向,学习三星产品定位。
精品化产品策略下诞生的第一款手机Ascend P1,于2012在CES发布。作为一个不擅长消费者市场的企业来说,有着这样的外观着实让人眼前一亮,P1可以说是华为最有设计感的手机。但由于没有渠道,定价盲目自信,一上市就定了2999,成了跳水王,而P1S由于三星AMOLED缺货彻底成了一款PPT手机。
孤注一掷
在高端手机市场,过渡依赖某一芯片,会容易被市场所牵制。要不被市场所牵引,最好是有自己的芯片,正如苹果三星都有自己的芯片,余承东也决定做自己的芯片“海思”,也正是因为海思,对华为后面的品牌形象和营销有了巨大的帮助。
海思第一款芯片K3V2于2012年推向市场,当时大部分手机还采用双核处理器,市场上四核就tegra3,海思作为第一个国产手机自研芯片,在当时无疑是像个重磅炸弹,轰动一时。首先搭载K3V2的是Ascend D1四核XL。由于第一代芯片的设计缺陷,迟迟无法上市,导致后面后面产品没了竞争力。
经历了D1的失败,华为迅速推出了D2,由于K3V2性能先天不足,加上D2采用2K屏,卡顿发热,电池尿崩,基本无法使用,整体表现十分糟糕,加上3999的定价,即便是带有三防这样的噱头,也无人问津,一度成为华为降价最快的手机。
双品牌分工协作,在模仿中迸发
做高端Ascend产品无法支撑,打价格战又会影响品牌形象。与此同时小米在国内做得有声有色,对于华为来说一旦跟小米贴身肉搏,高端产品线就彻底没戏,但对于华为来说又不想错过这么庞大的一个市场。华为终端陷入的进退两难的境地。
与此同时,有着跟小米相同定位的荣耀,销量相比几款Ascend让华为初步尝到了甜头,余承东仿佛看到了一丝希望,决定将荣耀独立开来,成立子公司,独立团队运作。
新品牌“荣耀”,脱离了华为的沉重包袱,加上有华为体系研发方面的支持,全面模仿小米,小米出什么价位的手机,就跟着出什么价位的手机,小米出盒子,就跟着出盒子,小米采用期货,也用期货模式。声量迅速提升,取得了有着不错的成绩。
此时的华为品牌没有低端的包袱,不用想着怎么跟小米纠缠,可以潜心去做Ascend,营销方面全面模仿三星、OPPO和VIVO,大力建设线下渠道,挖了很多诺基亚和三星的人才,拓展线下渠道。
追随能力一直是华为的优势,华为有着超强的执行能力。Ascend P6就是追随战略下第一个成功的产品,有着跟iPhone相差无几的外观,6.18mm轻薄机身,产品命名直接从P2跃升到了P6,这款产品余承东号称领先苹果三星一年时间,产品比不过别人,名字数字可以比他们大,之所以叫P6就是要PK iPhone 6,不料的是苹果没有出iPhone6,出的是iPhone 5S。
虽然P6边框是粗糙的贴皮金属工艺,后盖是塑料材质,采用坑爹的K3V2,发热像电磁炉,手机只能用两三小时。但有着不错的外观,加上2688的定价,对线下消费者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加上对渠道严格的定价管控,让华为P6成为了Ascend第一款畅销的产品。
精准定位
P6的成功让华为开始理解线下消费者的需求,线下关于性能和实际体验,消费者并不能直接感知,看得见摸得着的才有利于线下销量,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会有OPPO和VIVO这种高价低配的伪韩国品牌。
华为作为一个传统的硬件厂商,其品牌形象给人的感觉一直是比较古板,加上有自己有做芯片,正好比较适合切入国内的商务群体。作为商务人士,因为经常在外面奔波,对于手机的续航是非常关注的,由于要处理一些邮件,屏幕更大一些会更好操作,因为有工作和个人一般会有两个号码,两个手机携带不方便,能双卡双待最为合适,至于性能方面,商务群体并不关心,顶多玩点小的游戏,日常应用能流畅运行就可以了。找到这样的需求,华为开始打造Mate系列,P6的跳跃式命名让华为尝到了甜头,这一次华为让Mate直接从2跳到了7。
至于EMUI,华为作为一个硬件厂商,软件一直是他们的劣势,软件不像硬件,关于体验方面做到什么程度,有什么样的交互无从衡量,无法考核。华为的目标是卖更多的手机,有更好的利润,至于软件方面不擅长,也不是最重要的。所以EMUI的设计和应用市场干脆外包给别人做,自己就专注自己的优势,硬件开发方面。
市场机遇
经历了P6、P7对于线下的深耕,海思芯片也大跃进,华为发布了具有转折意义的一款手机“Mate 7”,重新定位的Mate 7集6.0寸大屏幕、8核处理器、大电池、苹果之后一个按压式指纹识别于一身。Mate 7最初预估是200万销量,备货130万。发布之后一下子火了起来。
同期小米的期货模式玩得炉火纯青,iPhone 首次发布了大屏手机,引爆了大屏市场需求,加上三星保守策略发布了口碑不佳的S5,国内中兴还在折腾子公司努比亚,联想对手机还是一头雾水,酷派考虑卖身。华为仿佛看到了新的机遇。
水军文化+饥饿营销
此时朋友圈有一篇《华为Mate 7如何完爆iPhone 6 Plus十次?》突然流传开来。虽然产品体验不如iPhone,但是利用完全水军全网发帖,足以让普通消费者信以为真,我身边就有一些人因此而购买了Mate 7。
饥饿营销正好可以缓解前期的产能不足,利用电商平台的限量,让黄牛囤货,加上自己专卖店直接加价,然后通过线下断货加价给网络背书,制造了热销的氛围,让线上进行抢购,促使黄牛的囤货。让Mate 7原本预估200万销量的一款手机,产生了500万台以上的销量。
新的转折点
Mate 7的成功是偶然,也有努力,是不放弃,重新找准自己定位的结果。Mate 7对华为的品牌形象产品了非常积极正面的形象,让华为在3000+高端手机领域能有一席之地,一跃成为了全球第三大手机厂商,标志着华为真正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即便是Mate 8和P9没有Mate 7火爆,但整体销量和利润在不断提升,曾经不擅个人消费品市场的华为,已成为了手机行业巨人。
———————————————————
本文由张永春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欢迎添加春哥个人微信号:645888876
微信搜索「永春主张」订阅春哥公众平台,掌握最新讯息。
推荐阅读:天津企讯网